北锡恩咨询集团总裁 姜汝祥
优秀的制度把坏人变成好人,坏的制度把好人变成坏人!
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研究,让一个人在大街上模拟癫痫病发作,如果只有一个旁观者在场,病人得到帮助的概率是85%;有五个旁观者时,他得到帮助的概率却会降低到31%。
在另外一次实验中,他们让一座建筑物的门底冒烟,如果只有一个人,这个人会有75%的概率报警。然而同样的冒烟事件中,如果看见冒烟的人是三个,报警的概率就会降到38%。
这样的实验似乎与我们的常识相反。在我们看来,千斤重担众人挑,人多,出现问题时,就愈容易解决。比如在大街上,有人追杀你,你呼喊救命,大街上人越多,你获救的机会就越大。
在工作中,有很多管理者都是这种观念的受害者。因为他们想当然地以为,一件事情越重要越紧急,就会有越多的人来处理。因此,他习惯于向员工不停地说明这项工作有多么重要,要大家重视。
不幸的是,员工就像那些围观的群众,纷纷在猜测: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?”
当管理者只关注“要不要做”、“为什么一定要做?”、“做了有多大好处”这一类战略问题,执行就出问题了,因为员工发现“越是重要的事”,越要搞清楚“你做还是我做”?
这就是责任稀释定律在作祟——每个人都知道事情很重要,但是没有人会主动承担这个没有指向“我”的责任。
由此,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执行中常见的误区,管理者通常会本能地认为,重要的事=大家做,大家做=人人做;员工却认为,大家做=别人做,都这么想,结果就是,大家做=没人做。
“滥竽充数”是一个寓言故事,我们在讲到这个故事的时候,总是会嘲笑南郭先生。但是,从责任稀释定律解读,我们立即就可以发现问题其实与南郭先生无关。为什么?
首先,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混进这样一个乐队?其次,为什么南郭先生能够在这样一个乐队中呆了很长时间不被发现?第三,为什么独奏之后,南郭先生一天也混不下去了?
所以,问题的源头在齐宣王对乐队“合奏”的管理制度上。在这种管理体制下,没有明确的责任指向,大家混在一起吃“大锅饭”,这直接导致南郭先生的存在。我们可以想象,这支合奏队伍的水平肯定很差,因为这种管理体制简直就是南郭先生、北郭先生的乐土!
从南郭先生的故事中,我们看到了如果责任不明,那么,大多数情况下与员工道德无关,而与责任的界定含糊有关。三个和尚没水喝,不是因为和尚懒,也不是因为挑水这件事不重要,而是因为没有一个责任明确的好制度!
我们认为,如果大多数员工选择不负责任,或者进取心不强,那问题就出在制度,而不是人。
如果领导喜欢像齐宣王那样的“合奏”,同时又不对个人进行评估与检查,那么,每个人都可能成为“南郭先生”,优秀的制度把坏人变成好人,坏的制度把好人变成坏人!